建築景觀

東海大學創校初期,原本是沒有「校門」的,《第四屆畢業紀念冊》始出現「校門」,是用鵝卵石切成,上嵌「東海大學」四個字。據校園解說員社《東海校園建築步道》記載,「一直到1957年,東海大學才有『校門口』,但卻沒有所謂『門』的形式。」

第二期的校門,是為了配合路思義教堂的興建,而由陳其寬先生重新設計的,牆面與高塔全貼和路思義教堂一樣顏色的琉璃瓦,,據《東海校園建築步道》記載:「採不對稱的樣式,而為了對應前方12米道路,刻意將警衛室放置在入口左邊的牆面後方。從空中烏瞰校門入口左邊的高塔,呈現『十』字形狀,代表東海大學是一所基督教大學。」

第三期的校門,是為了配合中港拓寬而改建的,由詹耀文先生設計,1979年使用。

現今的校門外貌,是在第三期的基礎上,將右方的圍牆拆除,開闢成開放空間的廣場,提供校內外人士約會見面的場所;前臨中港路另闢「機慢車待轉區」,供機慢車二段式行走,依傍約農路左側鳳凰木闢人行道,實施人車分道。

本校路思義教堂是由四片曲面所組成。屋面與牆面合一。這種曲面名為「堪腦依」(CONOID),是雙曲面的一種。由此所形成的屋簷曲面極為優美,與中國建築中屋簷反宇的曲線趣味相吻合。

理論上,「堪腦依」係由無數的水平線沿著一條拋物線,在一條直線上移動的軌跡。這個特點在施工時有很大的幫助。

由於這種曲面,同時具有向內凹與向外凸的特性,使曲面內部的應力,最後皆沿著此曲面的方向,傳到此曲面的邊際樑柱,然後再傳到基礎上。由於曲面內部的應力沿著曲面曲度方向進行,以致曲面內部無彎折力產生,曲面的厚度因此而可以大大的減少。這個道理與蛋殼雖薄,而仍能抗壓的性質類似。

路思義教堂陳其寬先生手作木製模型

在不斷地融合各種不錯的想法,1957年初陳其寬先生完成教堂設計,並發表在3月號的《建築論壇》(Architecture Forum)上。從木作教堂模型與刊載的內容透視圖、水墨彩色圖,還有那像三明治一樣的內部木條夾桁圖,可以清楚看出,最初的設計,是以木構為擬想的。 陳其寬先生在《葡蔔園》第20期(52年11月2日)的說:「教堂設計始於一九五六年秋,設計之初,考慮諸點」,「教堂乃全校精神之所寄,為易於由全校各處皆能視及」,「位於校之中心」;「教堂容四百五十人,為全校師生之半數,座位在堂之東,神壇則位於西端,晨曦自東窗而入,朝會時,神壇浴於晨光之中,當亦有助於神思」;「教堂之形式」,「期能在此建築中,反映吾國之文化傳統,揭示基督博愛犧牲之旨義,且兼具此時代之創造能力與精神。」

圖書館的昔與今(圖集)

圖書館,知識的殿堂,遊子心靈的寄託,還記得樂在其中的景象: 埋頭苦讀,或翻報紙,或翻雜誌期刊論文,為了就是找資料,完成學期報告

文理大道的昔與今(圖集)

文理大道,東海人主要的脈動之一,從教堂到圖書館,從圖書館到教堂,何處是起點?何處是頂點? 多少東海人的青春在此流動,藉歷屆畢業紀念冊所拍攝到的文理大道一角,勾動你我之間共同的回憶!
鐘樓–校友的心意

鐘樓,1964年由第一屆至第六屆校友捐贈建造的,
原本是聳立在文理大道的頂端,背後的相思林提供休憩談天的場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