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海大學創校初期,原本是沒有「校門」的,《第四屆畢業紀念冊》始出現「校門」,是用鵝卵石切成,上嵌「東海大學」四個字。據校園解說員社《東海校園建築步道》記載,「一直到1957年,東海大學才有『校門口』,但卻沒有所謂『門』的形式。」
第二期的校門,是為了配合路思義教堂的興建,而由陳其寬先生重新設計的,牆面與高塔全貼和路思義教堂一樣顏色的琉璃瓦,,據《東海校園建築步道》記載:「採不對稱的樣式,而為了對應前方12米道路,刻意將警衛室放置在入口左邊的牆面後方。從空中烏瞰校門入口左邊的高塔,呈現『十』字形狀,代表東海大學是一所基督教大學。」
第三期的校門,是為了配合中港拓寬而改建的,由詹耀文先生設計,1979年使用。
現今的校門外貌,是在第三期的基礎上,將右方的圍牆拆除,開闢成開放空間的廣場,提供校內外人士約會見面的場所;前臨中港路另闢「機慢車待轉區」,供機慢車二段式行走,依傍約農路左側鳳凰木闢人行道,實施人車分道。
本校路思義教堂是由四片曲面所組成。屋面與牆面合一。這種曲面名為「堪腦依」(CONOID),是雙曲面的一種。由此所形成的屋簷曲面極為優美,與中國建築中屋簷反宇的曲線趣味相吻合。
理論上,「堪腦依」係由無數的水平線沿著一條拋物線,在一條直線上移動的軌跡。這個特點在施工時有很大的幫助。
由於這種曲面,同時具有向內凹與向外凸的特性,使曲面內部的應力,最後皆沿著此曲面的方向,傳到此曲面的邊際樑柱,然後再傳到基礎上。由於曲面內部的應力沿著曲面曲度方向進行,以致曲面內部無彎折力產生,曲面的厚度因此而可以大大的減少。這個道理與蛋殼雖薄,而仍能抗壓的性質類似。

路思義教堂陳其寬先生手作木製模型

四十六年完工的圖書館外貌
四十六年完工之圖書館第一期工程,在第二周年校慶時曾經舉行奉獻典禮(參考十年畫刊)

四十八年完工後的圖書館外貌(十年畫刊)
四十八年全部完工後之圖書館,至1964年藏書已達八萬六千卷,借書採開架,普林斯頓亞洲協會,哈佛燕京社,魯斯基金社,韋麗華基金社,均以財力物力支持圖書館之藏書出版與教學工作(參考十年畫刊)

早期圖書館前的小水池(二屆)
樓下水明沙淨,樓外參棋斗轉-張孝祥詞-(摘自第二屆畢業紀念冊)

從行政大樓看圖書館外觀(三屆)
一個大學生,如果根本不到圖書館去坐坐,或者借幾本大部頭的書擺在自己的桌子上,總會有一天入睡以前,良心發現時,感到無限的歉意,這裡也是東海的熱門地方(摘自三屆畢業紀念冊)

文理大道上看圖書館的外觀(四屆)
1962年畢業紀念冊的圖館外覯,文理大道的榕樹已經逐漸長大

早期圖書館內景–書庫(四屆)
早期圖書館內景–書庫(四屆)

早期圖書館的櫃枱(四屆)
讀書人的天堂–我們的天堂沒有禁果(摘自第四屆畢業紀念冊)

早期圖書館閱覽空間(四屆)
讀書人的天堂–我們的天堂沒有禁果(摘自四屆畢業紀念冊)

圖書館的昔與今(圖集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