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物特寫

民國四十四年三月,東海大學成立後,一面興建校舍,一面物色校長人選。董事會懍於創業維艱,希望為大學選任一位在學術上既極具造詣,在行政上亦頗有經驗之人士,才克膺此重任。因此,董事會除迭次開會討論可能人選外,並接受各方之推薦。

聯合董事會曾推薦前福建協和大學校長陳錫恩博士為候選人,當時陳博士擔任聯董會駐台代表,正好在台北。董事會曾就此事,數度推派人員,洽商教育部,教育部以其具有美國國籍,於法不合而未予同意。民國四十四年三月,董事會迫於招生日期將近,時間緊迫,遂一致通過敦聘台灣大學教授曾約農先生為首任校長。

曾約農校長,湖南湘鄉人,生於清光緒十九年,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病逝台北。是前清名臣,也是大儒的曾文正公(國藩)的嫡系曾孫。弱冠即考取第一屆庚子賠款,前往英國留學,在倫敦大學攻讀礦冶。民國五年畢業,進入劍橋皇家礦冶學院研究。歸國後協助堂姐曾寶蓀女士創辦藝芳學院於長沙。抗戰勝利,協助湖南省主席王東原,籌辦克強學院。卅八年避居香港,不久抵台,並於台大擔任教職。民國四十四年接受東海大學董事會之聘,出任首任校長。

曾約農校長獻身教育,辦學認真,一直沒有結婚成家。擔任東海校長雖僅兩年,但對東海校務的規劃,制度的建立,校譽的提高,貢獻良多。民國六十一年十一月二日,東海大學為此特別將大門口至行政大樓這一段大路,命名為「約農路」以資紀念。

吳德耀校長,廣東文昌人,民國四年生,幼年旅居馬來西亞,畢業於檳城鍾靈中學。後回國就讀金陵大學,赴美入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。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,後任職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和聯合國秘書處,並擔任聯合國兒童急基金會中國代表等職。民國三十年應馬來亞政府之邀,與芳衛廉先生考察華僑教育,完成「芳吳報告書」。四十三年自美返台協助本校建校工作,曾擔任文學院院長,代理校長。民國四十七年接任本校第二任校長,長達十四年之久,實為東海之拓荒者。

畢律斯女士(Miss Elsie Priest),奉獻教育,終身未婚。民國十年來華,服務於金陵大學;四十年返美。四十年二月,應聯董會之聘,來台協助創建東海。擔任會計長一職。

東海雖有聯董會資助,但學校草創,各項建設、行政、教務等經費,均屬龐大複雜,端賴畢女士士慎密籌幄,方使諸事運作正常。

五十年畢女士返美,結束她在華四十年的教育生涯。五十五年,美國新罕布夏州的欽城(Keene)基督教合一教會捐獻銅鐘一座,本校即在教堂前方興建高四公尺八,寬二公尺的鐘樓,命名為「畢律思鐘樓」,以表揚畢女士對中國教育,尤其是對東海創校的貢獻。

柯安思女士(Miss Anne Cochran),美國人,民國前九年出生於江西廬山。畢業於美國史密斯女子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,專攻英國文學及英語教學,後至燕京大學擔任教職。她看過滿清末年的紛亂,及日軍的侵華。民國三十四年返美。

民國四十四年,本校創辦時,她又輕裝來台,擔任外文系系主任,規畫了本校各項英語教學計畫。民國五十八年二月八日退休返美。教育部特頒銀盾,感謝她對中國教育的貢獻。